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 完善政治协商
2012-09-0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近代民主的发展由古典的直接民主向现代的选举民主发展,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选举民主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人民主权,也解决了统治的合法性,引导和规范着国家政治的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它的提出和实践代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新发展,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和主要特色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七大报告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作出战略布局,并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实践路径。本文通过对西方协商民主的直接参与、平等对话、妥协包容等基本理念的思考和借鉴,为我们探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一、协商民主的提出背景及协商民主的产生背景及其内涵

选举是公民通过投票选举来表达自己内心意愿和政策偏好。选举民主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民主模式,被认为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民主模式,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选举民主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面临困境:其一,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导致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加剧;其二,以全球一体化为特征的民族、种族的迁移、交流日益广泛,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加剧;其三,选举民主遵循多数裁定原则,即社会政治力量是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通过对决的方式进行整合,最终导致少数群体的利益被政策性地排斥;其四,选举民主削弱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由此,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治理形式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选举民主的反思、修正、补充和完善。

协商民主的内涵是指政治共同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协商,在成员互相对话、交流和妥协的基础上,就成员共同利益的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共同接受的决策或管理意见的过程[1-3]。其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4-6]:(1)协商主体是平等的、理性的、自由的,直接参与;(2)参与的方式是协商性的对话、商谈、沟通和审议等;(3)协商过程是公开、透明的;(4)协商程序是规范化、制度化的;(5),协商的结果是达成理性的共识。协商民主的价值在于[4-6] :能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消除对立、冲突;能使公共决策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能培养公民现代民主精神。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两种不同的民主模式,在目标、功能上,都有助于消除独裁、保障公民政治权利、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没有绝对的优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规范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序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模式。

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良性互动

选举民主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民主形式,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推进协商民主决不能以牺牲选举民主为代价,两种民主模式各有利弊,而民主实现的最终保障仍然依赖于选举民主。促进两种民主的良性互动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民主的发展是渐进的、有序的,不能一蹴而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明确:“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1、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刚性民主与柔性民主的结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当竞取的对象是无法分割、必须独占的,竞争者间无法达成一致时,只能采取对决的多数裁决方式照顾多数人的利益或政治诉求,此时,选举民主是以零和博弈为特征的刚性整合;当竞取的对象是可以分割或是共享的,竞争各方通过协商以利益共享的方式达成理性的多元共容和利益或政治诉求的正义均衡,此时,协商民主是以正和博弈为特征的柔性整合。刚柔相济的民主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2、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统一,确保决策的高效、合理。选举民主通过严格的程序保证决策及时有效地出台,赋予决策的合法性,在决策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协商民主通过对话、交流、妥协得到“广泛的理解”和“真诚的同意”,并为决策的执行清除一些潜在的阻力,在此基础上赋予决策的合法性,在决策合理性和政策连贯性方面有优势。由此可见,两种模式分别在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不同环节发挥其优势,两种民主形式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确保了决策的高效、合理。

3、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扩大了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选举民主是间接民主,而协商民主是直接民主,协商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大到广大公民,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扩大了利益表达渠道,扩大了有序政治参与。在协商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信息沟通,更加包容、平等、公正、自由地协调利益,对消融冲突、消除政治异化、推动科学决策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丰厚的本土资源。首先,五千年积淀下来的非竞争性传统文化追求“和为贵”,协商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其次,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形成了协商性政治形态,中国的民本思想预设主权在君,倡导“以民为本”的理念,对决策的价值选择是“为民谋利”,而西方民主思想预设主权在民,对决策的价值选择是符合程序,相对西方,中国政治生态更具协商性。再次,近百年的民主化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成功的协商经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社会力量从“联合革命”到“协商建国”,再到“合作治国”,协商早已从政治策略逐渐发展为制度安排和民主治理。爱国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方面具有丰富的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制度资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借助人民政协的资源和优势,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与西方新兴的协商民主有契合也存在差异。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一是,实现人民主权的价值理念相同;二是,化解分歧、消除冲突、协调利益、达成共识的目标相同;三是,通过对话、沟通、协商公开公平地表达利益诉求,争取主张的方法相同;四是,求同存异,妥协包容的原则相同;五是,通过监督公共权力的行使来确保公共利益的方法相同。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也存在差异:首先,是涵义不同。协商民主的协商(deliberation)语义为缜密思考和讨论,而政治协商的协商(consultation)语义为咨询,因此,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在理念、实际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政治协商更多的是提供咨询建议,而不是参与决策。其次,是民主模式不同。协商民主属直接民主,共同体中的利益体可以直接参与对话,而政治协商制度属间接民主,由34个界别的代表参加协商。

四、借鉴协商民主理念,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

就目前而言,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实质上还是一种功能性参与而非制度性参与。借鉴协商民主的理念,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以承认多元为前提、以合作共容为价值、以平等对话为方法、以共同发展为目标,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途径之一。

1、政协履职的法制化。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依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但章程仅是政协内部运行的指导性文件,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将政协的性质、地位、功能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委员的权利与义务等上升为法律意志,把民主协商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平台上,既能促进人民政协发挥好政治协商的职能,也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2、推进协商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目前,关于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内容和协商程序的规定比较原则,在具体的操作中既依照具体的文件,也参考一般的惯例,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以通报代替协商、预设协商结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议对协商内容、协商时间、协商程序给予明确的规定,对协商结果的效力给予保证。在协商内容方面,应当明确“重大问题”的界定,如涉及什么层面、多少金额、什么范围必须纳入决策程序;在协商形式上,要明确通报与协商的区别,防止协商流于形式;在协商时间方面,应设定协商前准备、协商过程和协商结果反馈等的时间节点;在协商程序方面,协商前沟通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协商过程力求平等对话、充分表达、理性协调、妥协包容、共同决策,协商后必须及时反馈协商结果;对严格按照程序协商产生的结果,应确保其正当性与合法性。

3、强化政治协商的平等性、对话性。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参与者是对等关系,而非完全的平等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层面处于领导核心,这是我们的制度设计,是必须坚持的。而在政治协商层面,应当以承认多元为前提,以合作发展为价值目标,构建一元领导与多元社会的协调。主体平等是协商的基本条件,参与者享有在宪法意义上的权利平等,意味着在宪法与法律的框架下享有对称的信息,平等的地位,充分的话语权,公平的程序和平等的权利。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政协履职平等性、对话性的工作机制,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为利益诉求提供公开的、制度化的表达渠道。

4、加强政协界别组织建设。一是,要强化界别的组织特色与优势,增加基层代表的比例,减少官员的比例。例如,工会界别应涵盖国企职工、非公业主和雇员、农民工代表;农业界别应包含农民代表等。二是,合理调整界别设置,整合重复交叉界别,增加社区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加强界别组织建设,纵向延伸到基层一线,达到直线对接,横向力量均衡,避免形成强势寡头。三是,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预留一定比例给直选代表,促进协商形式由“精英代议”向直接参与过渡。四是,促进政协界别组织与政协运转系统的有机衔接和联动。

结 语

协商民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借鉴协商民主合理的内涵,顺应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趋势,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坚持和发扬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这必将发展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

 
· 关于吉林省欧美同学会(吉林...
· 关于举办“东北师范大学第二...
· 统战简史培训会通知
· 关于召开统战例会的通知
· 关于做好市统战理论研究会第...
· 关于征集政协提案线索的公告
· 关于召开“双岗建功创佳绩,...
· 关于东北师范大学统战系统学...
· 关于召开“无党派人士学习习...
· 关于召开统战系统新学年工作...
· 关于举办黄大年生平事迹图片...
-更多-

               Copyright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电话:0431-85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