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关于加强重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理论思考
2012-09-05 admin 

高校作为党外知识分子的“汇聚之地”,各类人才较为集中,无疑是党外代表人士的一个重要“输出源”。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并切实做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工作,既是事关高校统一战线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本文试图结合高校(主要是重点高校)统战工作的实际,就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和指正。

一、定位问题

当前,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用人机制日益灵活,高校师资队伍的流动性极大增强,传统的各类人才“汇聚之地”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比如,以往高校民主党派组织的发展较多地由导师介绍推荐其留校的弟子,或者教研室负责人发展自己室内同事,现在则因流动性增强,这类曾经主要以“情感+熟悉”为纽带发展成员的方式逐渐地转向“情意+制度”的方式。注意到高校师资队伍构成的新变化,采取更为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式与手段,不断增强民主党派组织的情感凝聚力和制度吸引力,应是现阶段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同时,地方及非重点高校的发展,也加大了对重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需求的竞争度。就地方而言,近些年地方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加之体制上的保障,统战工作发展势头迅猛,各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初具规模。相应地,对来自重点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需求,地方各级党委已不仅仅满足于“专家型”,其兴奋点正逐渐聚焦于“专家+管理型”或“专家+社会活动型”(一个重要的显性信号即更为看重实职安排),因而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传统的“输出源”就显得有些“供需不对称”。就非重点高校而言,由于人才流动的原因,它们也比以往拥有了更多的党外优秀人才,这就使得有限的社会政治资源(比如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位)在高校间安排配置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平均化”趋势难以完全避免。

面对上述这些新情况,重点高校必须意识到,如果以往所指的“汇聚地”“输出源”更多是指重点高校的话,现在也只具有相对意义了。如何继承以往统战工作的光荣传统,继续保持优势并不断扩大优势,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重点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方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抓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不仅在一般党外代表人士的数量输送上,更应把优秀乃至顶尖的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与培养作为我们工作的主要定位。唯有如此,才能与国家要求的一流大学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与地位相称,才能使重点高校的“汇聚地”、“输出源”富有时代新含义。

二、结构问题

结构合理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之一,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就重点高校来说,我们认为需要从一定的覆盖面与类型多样化这两方面来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定的覆盖面,主要是指在业已成熟的体制内的“三类安排”(即政治安排、实职安排、党派安排)方面,重点高校应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其“相应席位”。从现状来看,“相应席位”的成员多为民主党派的成员,这既是重点高校以往也应是今后的一个重要优势。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日益完善与推进,随着省市级民主党派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提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整体质量,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将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能否在学校及社会各方面拥有相当“话语权”与影响力的大问题。获得“相应席位”的重点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主要是依托所属基层组织的活力,凭借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起到“代表性”示范作用的,这也保证了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如果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总是停留在联谊交友、情况通报等方式上,就会导致党派组织功能取向的逐渐缺失,党派就会逐渐失去生命力,从而也就谈不上结构合理优化了。另外,“相应席位”还应包括非民主党派成员,比如无党派人士、归侨、少数民族人士等,他们相比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而言,在这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重点高校,作为各类人才的“汇聚之地”,理应在全社会这类代表人士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拓展重 点高校统一战线的联系面,团结更多界别的党外人才,花更大的气力做好这类非民主党派的代表人士发现、培养、使用等工作。

类型多样化,是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构成不能只是简单机械地以上述“三类安排”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尽管这是主要的)。人才因其专业性及特有的学术经历,而在其行为方式、性格特点等方面烙有鲜明的个性印记。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对党外人才的个性印记予以尊重、包容实乃是统战工作方法的“精髓”。量才而用、适才而用无疑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丰富多样的类型体现。一些党外人士,学术造诣颇深(这是代表人士脱颖而出,被发现培养的基础前提),为人师表并广受赞誉,但他也许并不擅长(甚或他并不喜欢)领导管理工作,或者尽管暂未被纳入“三类安排”,但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方面能积极参与,对于这类个人魅力型、社会活动型的党外人士,我们也应以极大的热情,细致的个性化工作,将他们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作用。他们也许会被安排在“体制内”,但也应允许在“体制外”,仍应视为“党外代表人士”,作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成员。

三、影响力问题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最终成效是体现在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党外代表人士所具有的影响力上。影响力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

首先,影响力是个相对概念。通常我们是以老一辈(代)党外代表人士为参考系来谈新一代所具有的影响力。这种以时间为序列的纵向比较,既有利于促使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不断磨练自己,克服浮躁功利心态,摆正位置从而更严格要求自己,也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校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但我们更应看到新老党外代表人士所处的环境并不相同:比如,老一辈是通过对新旧两种不同社会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的比较中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新一代更多地是在直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党的领导认同度;又比如,当年老一辈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人生阅历,他们多是在各自领域中、在社会上已有相当“知名度”后才进入我们的视野,而新一代相对来说人生经历较为简单,更多的是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崭露头角后才被发现和培养;再比如老一辈在他们那个年代多属凤毛麟角的精英人物,犹如平原上的一座高峰,备受注目,而新一代则是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逐步普及、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好比是在高原地带上略微凸显的“山峰”。新老党外代表人士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要求我们必须从变化了的新情况出发,有针对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引导和帮助党外代表人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认准这一点,既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心,也有助于我们加强工作,在严格要求他们的同时也给予一定的包容空间。我们应从国家和党长治久安的高度,在积极工作的同时作好长期性努力的思想准备,克服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工作做得更为扎实。

其次,影响力是与代表性相关的概念。“代表性”的内涵,人们已经形成的共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坚定的政治性。这是最为重要的标准,也是一个党外人士能否成为我们所发现和培养为“代表人士”的关键所在;二是成功的专业性。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代表人士在政治性的前提下,必须首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有着较为公认的造诣与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首先要有“名”,然后才有“位”。三是一定的联系面。联系面不仅限于其自身的专业领域,还应更多强调其和所属的行政组织和民主党派或人民团体等社会组织的联系。我们必须注意发现并积极引导与帮助已纳入视野的党外人士与自己所属组织的群众紧密联系、打成一片,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充沛的为所属组织服务的工作热情,以及为人称道的道德品行。很难设想,一个只考虑单打独斗,关起门来“洁身自好”的人士可以成为“代表人士”,更别说扩大社会影响力了。当前,新一代代表人士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还是较为薄弱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也是我们在队伍建设中需要积极探索的抓手、机制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最后,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显示度在于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与民主监督。毋庸置疑,老一辈的代表人士之所以在社会上有较广泛的影响力,是与他们怀着与党同心同德的赤诚之心,以党外的独特视角对国家建设的重大问题勇于直言、发表真知灼见分不开的。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影响力与老一代存在较大差距,不仅与两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发展平台、参政议政的形式变化等客观原因息息相关,也与他们主观努力相关。新一代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多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们本职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固然是个普遍存在的客观情况,但主观上是否有更为自觉的意识,能否合理地解决好不同领域的时间分配问题,努力扩大知识面,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深入实际掌握更多信息,这也应被视作有无政治责任感并认真加以思考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对高校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统战部门而言,如何为他们搭建良好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提高信息服务,强化督评与考核,完善卓有成效且更为人性化的动力和鼓励机制,应当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亟需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新定位,重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应立足于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重点高校要在“平均化”的趋势下有所突破,不仅要在培养党派人士的“质”上下功夫,还不应满足于附和当前环境和评价标准,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判断,提前做好准备,并适时引导。从目前党外代表人士的评价体系来看,“三类安排”的平台和评价体系空间有限,重点高校统战部门在做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时不能拘泥于常规,要有前瞻的眼光和不拘一格的气魄。比如,对于“三类安排”之外的优秀党外人士,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渠道,以区校合作、“双月座谈会”、为重大社会问题献计献策等形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针对结构优化调整,重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应专注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和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代表性的基础是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侨联、民族联等作为队伍建设的的平台,其基层组织建设是重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立足之本。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党外人士较为集中、类型多样、个性突出,因而在基层就必须做到“因人制宜”。如在党派基层组织网络中,优化配置后勤保障型、旗帜引领型、分段培养型等干部,并且为旗帜性的代表人士多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分段培养型代表人士多提供各种培训、学习以及推荐机会并引导和培养他们对所属组织的归属感,对后勤保障性代表人士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和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同时,顺应人才流动趋势,建立起灵活的应变机制,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长期保持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扩大影响力,如何整合资源是关键。各民主党派、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侨联、民族联、欧美同学会等平台可以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组织归属感,但如何充分体现他们的代表性则有赖于打造一个有效实现资源整合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党外代表人士“发射”影响力的基站。重点高校人才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整合的平台,党外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时极易分散力量而且导致重复浪费。以参政议政为例,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个别党外人士以一己之力要提出科学有效的提案或议案几乎是不现实的,统战部门有意识地整合各方资源,以党外代表人士团队为单位投入到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工作中,这既能为国家、社会提出相对科学有效的计策,也将有效扩大党外代表人士的影响力,而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站在团队这一“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脱颖而出。

 
· 关于吉林省欧美同学会(吉林...
· 关于举办“东北师范大学第二...
· 统战简史培训会通知
· 关于召开统战例会的通知
· 关于做好市统战理论研究会第...
· 关于征集政协提案线索的公告
· 关于召开“双岗建功创佳绩,...
· 关于东北师范大学统战系统学...
· 关于召开“无党派人士学习习...
· 关于召开统战系统新学年工作...
· 关于举办黄大年生平事迹图片...
-更多-

               Copyright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 电话:0431-85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