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能集中反映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利益诉求。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不平衡,利益结构分化,利益矛盾凸显,如何协调、照顾、整合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及时消除社会稳定发展隐患,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安定团结、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我国政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利益整合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利益整合是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政党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在社会利益整合中起着主导作用,参政党作为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政治主体,起着积极配合的作用。探讨当前参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构建规律和原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协助执政党和政府进一步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参政党利益整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从参政党发展历史轨迹看参政党利益整合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各中间党派结成联盟,利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支援抗战,开展“民主宪政运动”。1939年9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四次会议在重庆召开,经过中共与各中间党派据理力争,会议通过《请政府明令定期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施宪政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44年,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立即得到了各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响应,纷纷在演讲、文章和谈话中表示拥护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并以各种形式与中国共产党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合作,争取民主,实施宪政,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积极响应。民主宪政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为推翻反动统治,大力宣传中共政策。民盟上海支部将中共政策和工商业政策印成文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安定了民心。1945年,民主党派在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反对官僚资本主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民主党派都赞成彻底的土地改革。这些主张直接否定了反动派在经济上的垄断,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成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江泽民指出:“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他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各民主党派联系各自所代表的阶层和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为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纵观参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主张,考察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态,发现参政党的利益代表和整合功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各时期不同阶级、阶层并存的社会现实迫切要求民主党派联系、沟通、代表、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最终协助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整合。
(二)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看参政党利益整合的现实意义
首先,参政党利益表达具有广泛代表性。参政党不仅反映和表达自己成员及所联系群体的具体利益要求,还辅助弱势群体等其他社会群体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此外,由于参政党的政治参与具有双重功能,不仅对其成员和所联系社会群众有着利益代表功能,还有协助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功能,这进一步明确了参政党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表达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广泛代表性。
其次,参政党利益整合具有社会必要性。参政党利益整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的是现代社会的生成过程,参政党需要通过功能开发,拓展自身的社会资源,主动适应社会转型,协助执政党一道化解社会风险,消除隐患,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参政党利益整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国政党体系中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新时期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肩负着反映和代表他们利益要求的责任。参政党利益整合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自己参政地位的重要使命。参政党应本着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不断发现和吸收新的阶层的利益诉求,保证参政党利益整合的时代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二、社会转型期参政党利益整合面临的挑战
关于社会转型,从总体上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个阶段为中速发展阶段,第二次是从1978年至今,在改革开放30余年的今天,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形态变迁的快速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超大型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多维性特点,与社会转型期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和利益关系调整伴随而来的是利益多元化带来的矛盾、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价值观评价的变化等,给新时期参政党利益整合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带来利益主体多样化
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迁的具体表现和必然结果,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格局演变为现在多个阶层并存并不断分化出新的社会阶层,从而导致多元化的社会利益主体出现和社会利益的分化重组,同时造成社会成员利益调整和分配的差异,这对于参政党如何协助执政党在多元利益结构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利益整合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体制转型带来市场主体利益诉求不断提升
社会体制转型是市场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经济飞速发展,利益主体权利意识不断张扬,利益诉求日益强烈,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和利益协调机制失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产品配置不均,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亟需新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来适应体制转型带来的变化。
(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带来价值取向多元化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当代社会的急剧分化过程不断产生多种趋势、现象和过程,在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们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摇和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向多元化,由于缺乏核心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一部分人甚至陷入多种价值标准交织中而陷入迷茫,不能自拔,甚至产生信仰危机。
(四)各参政党间政党边界不清晰影响利益整合功能的发挥
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各民主党派成员的阶层身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已经是一种常态,相互之间的交叉重叠不可避免。一方面,民主党派成员的阶层身份越多,参政党所能表达和反映的利益面就越宽,影响力就越大;但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各参政党间政党边界不甚清晰,缺乏明确的代表性,这无疑会影响参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转型期参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构建原则
(一)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前提,构建参政党利益整合的政治内核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和体现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和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各种不同利益整合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各参政党都将“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首要政治准则,同时必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前提。10余年来,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实践中逐渐体现出它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多党合作通过党际协商,为社会各阶层、群体利益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制度平台,参政党也要在这一重要前提下发挥利益整合功能,实现自己的政党价值,为我国政治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以和谐社会为目标,构建参政党利益整合的文化内核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美好、和平、安定理想生活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积淀了厚重的民族理想和精神,形成本民族最深层、最本质的民族文化内核,这也是民族的存在之基、立足之本。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党中央把人类文明发展所一直倡导和向往的“和谐”理念运用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方略,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参政党在代表和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又要适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变迁,挖掘适应时代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思想文化,与时俱进,将民族精神融入时代思潮,将传统文化融入和谐社会,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核融入新时期利益整合的过程。
(三)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构建参政党利益整合的情感内核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是对自己故土、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荣誉感的统一,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回顾各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风雨同舟70多年的光辉历程,爱国主义始终作为一种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情感主线贯穿始终。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参政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更应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面旗帜,把照顾和整合同盟者利益、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在表达群众利益要求的同时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在协助执政党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同时把握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利益、共同愿望和共同奋斗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以公平正义为准绳,构建参政党利益整合的道德内核
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诉求之一是公平,而维护公平的首要任务是合理调整不同利益关系,综合解决利益协调发展问题。“公平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现阶段对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迫切要求和强烈的道德渴盼。目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这就更需要参政党在协调解决各种利益发展问题的同时把握“公平正义”这一道德准绳,构建参政党利益整合的道德内核。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构建参政党利益整合的价值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价值体系。在80多年的建设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一个包含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完整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参政党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构建中心,时刻体察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特点和趋势,运用各种形式将抽象的信念与具体的事实相结合,将严谨的思想与生动的表述相结合,将崇高的理想与身边的榜样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使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从而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力量。
四、社会转型期参政党利益整合功能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制度规范建设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政党及政党体系的稳定和强大,取决于其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参与水平[1]。实现政治体系在组织上和程度上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就是政治制度化的过程,制定科学的规范则是制度化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制度规范是政党建设的首要前提。参政党必须重视加强制度创新建设,使制度规范能及时全面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巩固和完善各种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途径,使各种利益诉求能畅通地表达出来,为参政党进一步扩大利益整合范围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利益表达引导
参政党要增强政党意识,不断开发完善参政党职能,积极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有效引导各阶层、团体的利益诉求。必须更新观念,拓宽渠道,为社会的政治参与营造开放、畅通的氛围,引导这些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反映出来,积极获取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信息,把各种利益诉求纳入体制内,在此基础上将社会的各种非理性的、零散的利益表达进行整合,通过一定的利益综合过程向核心政治系统表达,或者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三)加强意识形态引导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阶级和集团有系统的世界观,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错,单一的意识形态已经不能反映社会的普遍愿望和要求。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全党提供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是执政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来源。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方面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思想多元化相统一,一方面反对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僵化理解,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坚决引导社会成员同悖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消极思想作斗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这与维护无产阶级国家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