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干部成长问题一直以来是统战工作要解决的课题,也是人们多年来关注统战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出台文件,要求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工作。这项工作是今年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此,今年5-6月,我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展开调查研究,力求探索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党外干部成长的规律和有效路径,从而做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
我们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作为本课题的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达93.3%。被调查的党外干部基本情况是:性别:男性90人、女性50人,分别占64.3%和35.7%;年龄:30-39岁的有23人,占16.4%、40-49岁的有68人,占48.6%、50-59岁的有48人,占34.3%;职称:教授55人,占39.3%,副教授61人,占43.6%,讲师24人,占17.1%;专业背景:文科的46人,占32.9%,理科的53人,占37.9%,工科的50人,占35.7%,艺术体育的2人,占1.4%;有实职安排的党外干部69人,占49.3%,一般的党外代表人士71人,占50.7%。问卷调查覆盖面比较广,在高校的党外干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高校党外干部成长的外部环境
党外干部成长离不开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其成长的“土壤”,也是制约其成长的客观条件。外部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外干部队伍建设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外干部培养工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指出,对党外干部,我们要有一些办法,教育的办法,团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培养。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不论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改革开放的推进,需要一支雄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为此,江泽民强调,要积极举荐德才兼备的党外干部,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适当的领导职务,发挥他们的专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胡锦涛在多种场合强调指出,要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党中央领导的讲话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党外干部成长与培养的高度重视,成为今后统战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可以说,当前党外干部成长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改革开放为党外干部成长开拓了快速发展的空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陆续颁布了一些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文件,推动了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步入正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先后安排了7名党外副部长,12名党外同志担任国务院部委顾问。1995年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统战部召开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座谈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工作的意见》。许多优秀的党外人才进入了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以及政府领导班子中。2007年国务院又安排了2名党外干部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
近年来,高校党委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越来越重视。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目前高校的党外干部的职务安排总体是满意的。在回答“您对于目前的职务安排是否满意?”时,10%的人表示“非常满意”、65.7%的人表示“满意”,满意率达75.7%。
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为党外干部成长提供了政策保障,创造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党外干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三)民主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党外干部履行职责提供了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共中央在2006年有过这样表述:“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而第二种民主形式主要体现在我国政党制度之中,贯穿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过程,表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外干部通过这一协商民主的平台,就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议题贡献才智,在积极地投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实现了履职水平的提升,加快了自身的成长。
当然,在外部环境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党外干部成长的消极因素。这主要反映在:
一是党的统战政策和统战知识普及不够,致使一些中共党员干部缺乏统战政策观念,不熟悉统战基本知识,没有培养和使用党外人才的概念,极个别党员干部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培养和使用党外人才。这些阻碍了党外干部队伍建设。
二是一些学校对党外干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党外干部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台阶。
调查显示,有69.3%的人认为党外干部在干部队伍中的比例“较小”,为什么会“较小”,对其原因的探究依次是:培养渠道不畅(33.6%)、注意培养党内干部(29.3%)、晋升不公平(8.6%)、党外人才稀少(7.9%)。
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呈现出多样性。这必然影响新一代党外干部的思想走向。
二、高校党外干部自身特点及其成长规律
(一)高校党外干部自身特点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梳理出党外干部有如下特征:
第一,加入民主党派多为偶然因素。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加入民主党派,有56.4%的人是因为“偶然的因素”、34.3%的人是“早有准备的”、5.7%的人是因为“争取入党未果”。
第二,业务水平高和政治素质好,有甘于投入党派工作的奉献精神。调查显示,46.4%的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成为党外干部是因为“业务水平高”、39.2%的人认为是因为“政治素质好”。
第三,统战理论和多党合作的历史知晓度不高。在被调查者中,回答“您对我党的统战理论( )”时,6.4%的选“了解不多”、48.6%的选“知道一点”、32.1%的选“有点研究”、12.9%的选“非常清楚”。在回答“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历史( )”时,7.9%的选“了解不多”、47.9%的选“知道一点”、29.3%的选“有点研究”、15.7%的选“非常清楚”。两项都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了解不多或知道一点。对于党外干部而言,这些数据有点令人担忧。
第四,思想差异性比较明显,追求个人的民主权利。在调查中,有60%的人认为“人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应该是多元化”;他们对个人的民主权利看得很重,63.6%的人认为“个人的民主权利应当受到充分尊重”。
做好新时期新阶段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要从党外干部的自身特点出发,总结其成长的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
(二)高校党外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第一,自身素质是党外干部成长的先决条件。新一代党外干部大多是先在专业领域内通过努力奋斗崭露头角以后,随着事业的逐步成功、认识的不断提高,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多和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才进入党派组织和统战部门视野。被调查的党外干部也是这样认为的。如前所述,46.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成为党外干部是因为“业务水平高”、39.2%的人认为是因为“政治素质好”。党外干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态度基本上是认同的。如在回答可多选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看法”时,57.1%选“非常符合中国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27.9%选“根本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19.3%选“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第二,组织培养是党外干部成长的主要方式,培养方式最好是有职有权的实职安排。党外干部要得到锻炼、提升,需要得到所属党派组织和党委组织部门、统战部门的重视和培养。被调查者中,84.3%的人认为党外干部成长的主要方式是“组织培养,自身也具备一定条件”。被调查者认为培养的方式最好是:实职安排(43.6%)、挂职锻炼(35%)、岗位交流(22.1%)、理论培训(12.9%)。被调查者还认为培养的重点应放在:用人(50.7%)、选人(36.4%)、育人(24.3%)。
被调查者还认为在党外干部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统战部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大,而基层单位的作用比较一般。如在回答“在政治成长过程中,所属单位的作用”时,选择“很大”的占30.7%、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很小”的占9.3%。然而,被调查者在回答“在政治成长过程中,学校统战部的作用”时,选择“很大”的占42.9%、选择“一般”的占41.4%、选择“很小”的占9.3%。
第三,健全的培养制度和机制是党外干部成长的保证。被调查者对目前高校的党外干部的职务安排总体是满意的,同时也认为党外干部在干部队伍中的比例较小,原因主要是培养渠道不畅。在回答“您对于目前的职务安排是否满意?”时,10%的人表示“非常满意”、65.7%的人表示“满意”、19.3%的人表示“不太满意”、2.1%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有69.3%的人认为党外干部在干部队伍中的比例“较小”,为什么会“较小”,对其原因的探究依次是:培养渠道不畅(33.6%)、注意培养党内干部(29.3%)、晋升不公平(8.6%)、党外人才稀少(7.9%)。在人才内在动力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组织培养的力度与干部成长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建立和规范党外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制度和机制,将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纳入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使党外干部的成长能够由机遇型向机制型发展,确保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有序进行。
三、做好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路径
根据上述党外干部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认为要做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党组织重视程度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必须站在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高度对待这项工作。经验表明:如果党组织不重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党外干部自身素质即使具备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但缺乏成长的台阶,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高校党委要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纳入到党委议事日程,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要设计规划,为党外干部搭建锻炼平台,不断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并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基层党组织也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到本单位干部培养总体规划中。有了基层工作经验就有了后发的基础,在成长路上跑得就稳健。
第二,加强党外干部政治引导
加强党外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政治引导工作。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党的统战理论和多党合作的历史了解不多或知道一点,有19.3%的人对“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看法( )”一题选“不评价”。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高校党组织政治引导不够。
针对新一代党外干部因其所处的背景及接受教育跟老一辈有所差异,其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实际,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对其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理论的强化培训,尤其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多党合作历史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高校党委要把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整个干部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在多层面培养教育的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党外干部只有在思想认识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才能像老一代的党外干部那样坚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
许多被调查者也希望加强政治引导工作。调查显示,有21.4%的选“强化理论武装,把握正确方向”、50.7%的选“抓好党外人士骨干力量、新成员的培训工作”、41.4%的选“强化实践锻炼”、35.7%的选“增强党外人士对世情、国情、市情的了解”、23.6%的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18.6%选“做好教育宣传,贯彻多党合作制度”。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政治学习是有用的。有60.7%的人表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有组织的政治学习”, 87.9%的人表示政治学习是有用的。说明加强政治学习是有需要的、可行的。
第三,遵循党外干部成长规律
党外干部成长其自身素质起决定性作用。高校党外干部成长规律告诉我们:在一个人还不具备岗位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时,人为地把他推上岗位是不成功的;而让一个已基本具备了岗位素质的“后备人选”继续原地等待也是不成功的。前者会使他感到负担过重,从而影响其自身和学校的正常发展;后者则会使已经成熟的“后备人选”感到任务不足,造成人才浪费。高校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要依照中央关于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遵循规律,“推进各民主党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协助各民主党派做好后备干部人选的民主推荐、遴选、协商、考察等相关工作”,培养、选拔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党外干部,为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
总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遵循党外干部成长规律,做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