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撰写者、独立的第三方调查公司对连续三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目前中国的失业大军中,包括法学、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等在内的十大专业的失业率了2008届毕业生失业量的36%左右,这些专业在2007届毕业生失业率中也占到33%左右。在吉林省的省属高校中,法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几乎每所院校都有是近些年开设的,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的供大于求情况直接严重影响了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据统计在吉林省近三千万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比例仅占5%左右。相关数据还表明:吉林省 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而50%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见目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大学生毕业总量上相对于全省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过剩,而是表现为“无业可就”和“有业难就”,即“人找岗位”与“岗位找人”并存的结构性失业或难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并凸显的主要问题。
造成吉林省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很多,如供需双方需求无法统一是主要问题。单位需要专业性强、有经验的人前来就业。比如动漫设计、计算机、法学、社会工作等用人单位都希望应聘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便是应聘上,用人单位只是安排他们做一些边缘性工作,而这与大学生的求职愿望不符,双方难以达成协议,势必造成这些大学生就业后不久就流动或辞职;再如一些专业在就业时,由于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较高,且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法学专业),所以当学生既没有工作经验,学历又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求职就会困难,并转而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带来更大的生存与就业压力。2010年全国考研大军人数达历史最高水平(全国140万人)就是明证。在我们掌握的信息中,今年的一些用人单位如中小学校用人的标准均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学生毕业直接就业难度再次加大。还有一些专业明显地供大于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比如社会工作专业,近些年来我省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多,大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就业率连年走低。上述情况从根本上看是专业设置一经确定便不按社会发展、市场需求而变,而是成为僵化的模式。这便造成了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要求不协调的就业难状况。这种专业设置又必然导致专业设置的稳定性、滞后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波动性、即时性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在稳定专业设置情况下学得的知识也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大学生就业状况呈现不规则的波动性。专业设置的效果必须等到四年以后才能根据当年大学生的就业实际状况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是说,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不存在共时性,而是表现为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就业的即时性的矛盾。如果高校对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必然导致四年后大量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针对这种状况,建议吉林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建立高校专业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红黄绿牌”专业,适时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其中红牌专业是连续两年落在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是除红牌专业外同时落在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中的专业;绿牌专业是就业率高居全国专业前50名,并且就业率或薪资增长最快(或金融危机时下降最慢)的前10名中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与此同时尽快成立吉林省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专门工作机构,需要吉林省教育部门、人口统计部门、经济统计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共同参与,依靠其强势的资源优势,聚合教育、统计和人力,采用职业预测先行,专业预测随后跟进的两步走战略;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每几年对未来十至十五年的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就业市场等变动作一次预测,包括劳动力及其结构的变动(按性别、年龄、种族等分类预测),行业结构的变动(按生产、服务两大部门十大行业预测),职业结构的变动(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生产人员、操作及体力工、农林、渔、牧人员等项预测),并不断根据新的发展趋势修正有关资料,向社会提供连续性的系统信息,供各市县政府和高校拟定人力发展措施时参考。
省政协委员 韩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