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已经刻不容缓。
截至2012年年末,长春市湿地面积为57428.79公顷,约占城市总面积的2.8%;市区湿地总面积为3228.2公顷,占整个市域内湿地总面积的5.6%;城市湿地现有鸟类约30科130多种,兽类近10科20种,鱼类近10科30余种,植物近60科260种。
城市湿地既调节了城市的小气候,又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正是有了这些城市湿地的存在,长春才生机勃勃、隽秀灵动。
长春市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德利,结合专业优势,就长春市湿地恢复保护专题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系统阐述了长春市湿地保护的现状、规划管理对策、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等问题。
遥感探测结果显示,长春市主城区湿地分布不均,湿地面积和数量年际变化较大;大片湿地面积缩小,因城市建设新生坑塘小型水体增加;有些整条河流被城市建设用地分段截断,河道遭到破坏。
王德利表示,长春市的湿地既有自然形成的基础格局,又有明显的人类干预所形成的显著特点,“城市建设对湿地影响最大。现在我们的水系断了,很多明渠被填上了。”
王德利说,长春的这种自然地形地势,再加上季风气候区比较理想的水热配合,使恢复长春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在王德利的眼中,长春市湿地恢复保护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按照“以水为脉近自然,湿地网格润长春”的规划思路,充分发挥长春城市湿地的自然优势,建设水体清洁、水量充足、景观优美、生态平衡、和谐统一、安全高效的城市湿地网格,达到“城在水润中,水在城脉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境界。
王德利的湿地网格框架总体构成与布局构想是:主城区内以伊通河自然水体为主脉,联动水域网格,构筑城市拥水发展的空间格局,建立“一轴、三地、五河、八湖,多视点”的水系结构,与郊外的四大水库(湿地)遥相呼应,形成“一轴贯穿、三地控制,五廊环绕,八湖镶嵌,多水点缀,四库呼应”的城市总体湿地风貌。
河流在总体上呈枝状网格控制整个城区,而大小湖库在河流的沟通下构建出“珠链式”的局部结构,使整个主城区能“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远足郊外,又有大型自然水域滋润城区,形成“水网织城将绿绕,四库遥相送润来”的城市湿地格局。
王德利进一步解释说:“一轴”,即伊通河,贯穿城市南北,又是城市湿地格局中城东、城西的天然分界线。“三地”,即在城区建设三处大型的湿地,呈三角形控制着整个城市湿地的发展格局。“五河”,即在五环之内恢复与建设五条水系,使五条河流生态廊道呈枝状贯穿整个城市,构建了湿地网格的骨架。“八湖”,即以现存八大湖群为基础规划的八处大型湖面,构成了湿地网格的节点。“多水”,即零星分布于市内的水面面积不足1公顷的公园内的水体以及水库库容不足40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既均衡了整个城市内部湿地分布状况,又可以调蓄降水以提高城市生态调节功能。“四库”,即为分布于长春远郊的四个大型水库(湿地)。